(通讯员 吴泽芳 李高美)为培养学生鉴别古籍版本时代、真伪与性质的能力,11月10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精品课程展播活动在8502教室成功举行,该课程由历院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副教授陈冬冬主讲。在《中国文献学》课程版本学知识的基础上,陈冬冬为现场学生讲解了“古籍版本鉴别”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特别引入小雅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信息化技术,并结合版本图录、古籍实物实训等传统方法,将传统文献学知识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融合。
(图1:陈冬冬正在授课)
课堂上,陈冬冬首先介绍了《中国文献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他强调,本次课堂重点讲授的“古籍版本鉴别”部分不能局限于书本理论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各种实物或虚拟实训来培养鉴别古籍版本时代、真伪和性质的能力。学生首先回顾了先导课程中古籍版本鉴别的若干类要素,即古籍的字体、版式、纸张、牌记、刻工、讳字以及序跋。通过在小雅平台上的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字体、版式、纸张是版本鉴别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陈冬冬指出,这三者都属于古籍最基本的外貌形态特征,和古籍文本内容的联系较小。随后三个小组的学生对古籍版本基本外貌形态的重要性分别进行了讨论和投屏讲解。
(图2: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陈孙奥认为这三者都有很强的时代和地域特性,只要能够掌握相关时代古籍的形态外在特色,就能据此将其作为鉴别版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杨帆从文本内容切入,通过相关事例和特殊情况的对比,指出在特定的时期内容同样是古籍鉴定的重要要素。随后,学生龙衍安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动态,对“古籍版本鉴别形态与文本证据哪一个更重要”这一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根据上述同学的讨论结果,陈冬冬指出要抓住字体、版式和纸张这三个最关键的要素,同时结合其他要素来进行古籍的鉴别,只有通过模拟实验等辅助手段建立基础后,才能顺利开展实物训练。随后的三个小组分别从材料版式、字迹排版、字体、印刷技术及纸张材质等方面具体分析了部分古籍资料,并通过这些要素对古籍完成了基本的鉴别。
(图3:学生投屏展示)
最后,陈冬冬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他勉励同学们不断提升判断古籍版本时代、真伪和性质的能力,运用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促进文献学研究的发展,在实际训练中学好知识,筑牢基础。
(图4:陈冬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