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留言板
工作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教学节
营造重视教学氛围 崇尚教育教学创新——专访副校长彭南生
发布日期:2015-09-17    点击数:    作者:

9月10日,我校首届教学节正式拉开帷幕。目前,丰富多彩的教学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解更多首届教学节的故事,昨天,华大在线记者采访了我校副校长彭南生教授。

记者:日前,首届教学节活动受到在校师生和社会媒体的关注,您能对我们谈谈学校举办这次教学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吗?

彭南生:首届教学节的主题是八个字“重视教学、崇尚创新”。我们之所以将这次活动主题定义于此,主要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于一个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我们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而教学在我们人才培养工作中是重中之重。我们要通过举办教学节,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节为教师提供了交流研讨的平台,以各类教师专题活动和学生专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改革研讨等活动,分享经验,交流思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思想转变和教育理念创新,在全校形成进一步重视教学的氛围。

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创新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目前,国家把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作为师范大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又要培养师范生从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举办教学节能够重视研究创新教育,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形成大学文化。

记者:您能为我们介绍下这次教学节有哪些不容错过的活动呢?

彭南生:首先,本月18号的信息化教学经验现场交流会是最大的亮点。本次交流会邀请了18位校内外专家、教授、职能部门领导围绕六大主题分三个会场同时进行,交流内容包含:课程资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联盟课程共享、支撑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教育部高教司、教师工作司、科技司领导及兄弟高校代表将现场进行观摩。

另外,在教学节期间,还有博雅大讲堂、教学节征文、29场学院公开课、辩论赛等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恭请广大师生能积极关注。

记者:在本届教学节的开幕式上,杨宗凯校长提到“营造学校教学创新氛围,形成教育教学创新文化”。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我校在信息化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彭南生: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的变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我校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是转变旧观念,开辟新课堂

学模式的改革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逐渐得到广大教师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我校从2012年开始立项建设网络、混合式等新型课堂。2013年上半年9门课程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开设18个网络课堂,22门课程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开设了48个混合式课堂,选课人数约3500人次。2013年下半年107门课程提供163年混合式课堂和网络课堂,选课人数超过1万人次。2014年,开设554个混合式课堂,选课人数超过2万人次。在原来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课堂形态更加丰富。

二是形成新指标,建立新评价

学校在推行“四个转变”理念指导下的本科教学改革中,注重建立与信息化等教学要求相结合的教学工作考核体系。教师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发生变化,出台了适应研究型教学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鼓励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教学创新评价体系,推出了教学创新奖。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资源建设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是促进新建设,带动新资源

目前,我校已在爱课程网上线 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精品开放课程带动下,全校目前共建成各类数字化课程近600门,全部在学校云教学平台上开放运行。

学校不断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工作。2013年9月起,面向武汉理工大学开设2个网络课堂;分别连续5个学期和3个学期向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和湖北教师网联高校开设远距离视频直播课堂,同时接收其他成员高校的实时授课视频。除了视频直播以外,学生可以通过网联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在线学习,实现了视频直播与在线学习的统一;在东西部高校联盟成员之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校2门课程参与;实现与台湾、香港等地区高校的优质资源共享。

四是依托新技术,锻炼新能力。

学校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力发展“移动课堂”,倡导“移动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单一教材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构建“多元化知识”的角色,在课外供助教学视频或其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则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程度选择教师总结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逐渐学会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在网络版云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推出云教学平台手机客户端,将“移动课堂”变为可能,学生右以在全覆盖的无线校园网环境下,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这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无论在时间、空间,还是在技术、方法上都提供了极大便利。

五是推出新机制,形成新文化。

为配合基于信息化本科教学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各部门都对原来的一些政策和文件进行了改革和修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机制措施。例如人事部门推出了《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持续发展计划”》,将教育信息化培训纳入到《计划》中教师岗位业务能力培训项目,规定了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数,并将培训合格与否作为必选项目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学工部推出“I 校园”计划,打造“I 校园”信息平台,设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五大模块,与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对接,建设全方位育人环境。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办公室,协调统筹全校信息化工作,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助推本科教学改革。此外,学校还举办以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为主题的本科教学节、创新教学竞赛、青年教师沙龙、教授午餐会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教学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使用新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文化氛围。

记者:教学节是一个阶段性的活动,我们今后该如何巩固教学节活动的成果,在未来继续深化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呢?

彭南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一是要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思路,定期举办教学节,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氛围,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是要继续实行信息化建设“一把手”工程,组织调动全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三是要继续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南湖新教学大楼、云平台、移动学习平台),使教学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四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能力提升。五是要继续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创设促进教学创新的教学制度。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

电话:027-67868057